感悟地质文化,助力工程实践——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勘察专业地质博物馆实地研习
7月17日,由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勘察二所牵头,联合工程勘察所来到山西省自然博物馆(原山西省地质博物馆)开展了“感悟地质文化,助力工程实践”主题研学活动。我公司勘察板块一行10人在公司副总工程师李茂柱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地质文化探索之旅。
【沉浸式课堂:解码三晋地质密码】
团队参观“表里山河”主题展厅。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团队成员通过地质构造沙盘直观感受山西“两山夹一川”的独特地貌,在太行山褶皱带与吕梁山断隆的立体模型前,团队驻足观察,层层叠叠的岩层呈现出波浪般的褶曲形态,是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需要重点考量的地质构造特征。在水系演化展区,团队驻足于华北水塔示意图前,了解到山西省不仅拥有多处著名的岩溶大泉,还是京津冀的水源涵养地。团队结合黄河流域及海河流域两大水系的影响,深入探讨了河流地质作用对地质地貌的影响。
【矿产图谱:透视三晋资源命脉】
移步“晋地宝藏”矿产资源厅,团队透过立体展陈,洞见山西矿产资源与地质勘察的共生脉络。全息投影中,铝土矿沿古风化壳呈透镜状富集,煤矿随构造褶皱形成千米厚煤层,铁矿依附磁异常带延展百里——这些分布规律,正是地质勘察通过重力、磁法、地震勘探逐步揭开的地球密码,见证着勘察技术从“地表追踪”到“深部透视”的跨越,开采方式的进化更凸显勘察先导作用,从钢钎取样到数字地球,每一次勘察技术的突破,都在为矿产资源开发注入可持续的动能。
【多维视角:触摸三晋生态脉搏】
在“生命长河”展厅,团队仿佛置身于一部由地质勘察解码的立体地球生命史诗之中。200余件古生物化石的精准归位,正是地质勘察技术跨越时空的智慧结晶——通过微体化石分析锁定地层年代,利用磁性地层学厘定沉积序列,借助同位素测年锚定演化节点,勘察工作者用“地质罗盘”串联起从太古宙到新生代的生命图谱。
【薪火相传:共绘勘察新蓝图】
本次活动中,参与人员踊跃交流互动,不仅有效加深了部门间的沟通联结,更借助现场参观的直观体验,让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焕发鲜活生命力。展望未来,我公司勘察专业将以更深层次的沟通协作为纽带,在传承数十年工程实践中积累的地质构造分析、复杂地形勘察等优良经验基础上,持续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将书本中的知识化为实景勘察中的具象认知,让每一份勘察报告都成为理论知识落地的生动载体。同时,勘察专业将不断完善勘察技术,将业务领域拓展至地质灾害评估、生态修复勘察、矿产资源调查以及测绘等多元领域,不断扩大公司勘察业务板块,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勘察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携手共绘新时代工程勘察事业的崭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