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国家中医药发展的“双核引擎”——以山西省中医院东山院区项目为例
山西省中医院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项目和山西省中医院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项目选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南十方街70号。两个项目总建筑规模达65795平方米,从项目规划到建设成果,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对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深刻思考,其意义深远且影响广泛。疫病防治基地建设项目按照平疫结合、专兼结合、快速反应的要求建设,项目落成后将大大提升了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重要作用。传承创新中心项目围绕重点病种临床疗效评价、多中心循证研究、中医药理论创新,旨在建成具有高诊疗水平和强辐射带动作用的重点病种研究中心。
一、项目规划与设计
项目总用地面积20.27亩,有限的空间决定了两个项目采用集中式布局。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位于用地北侧,总建筑面积43164平方米,地上16层、地下2层,建筑高度77.3米,编制床位300张。主要功能为:门诊、医技、住院。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位于场地南侧,总建筑面积22631平方米,地上16层、地下2层,建筑高度78.9米,主要功能为科研实验用房。
在建筑风貌设计上,项目遵循“榫卯智构、墨韵芯生”的设计理念,精心打造古今融合的独特风格。老院区(山西省中医院总院)建筑风格延续中式传统风格,巧妙融入坡屋顶、花窗等中式元素。本项目(山西省中医院东山院区)建筑立面从老院区风格中提取中式图样意向,运用穿孔铝板进行现代化转译。穿孔铝板上的中式图样,借助数字化计算调整镂空面积,与进风口巧妙融合。当微风轻拂,光线在穿孔铝板上跳跃,形成斑驳光影,宛如灵动的水墨画。建筑立面以流动弧线展开,打破传统建筑的刻板印象,体现中式水墨韵味,让人们仿佛置身于充满诗意的艺术空间,实现古今元素和谐共生。
二、平疫结合的创新设计
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秉持“灵活转换、安全高效”的设计理念,构建可快速切换的功能分区。在日常运营中,疫病防治基地和普通医院一样,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医疗服务,满足民众的常规医疗需求。一旦疫情突发,基地便迅速切换防疫模式。病房区域通过灵活隔断和低成本改造措施,能在短时间内转变为隔离病房、ICU隔离病房、负压病房等防疫专区,实现平疫功能的无缝衔接。
与常规病区采用平面转换模式不同,本项目创新地运用垂直集中转换理念。平疫转换时,利用垂直流线空间,将裙房局部改造为集中卫生通过区。医护人员在进入隔离病房前,先在集中卫生通过区进行严格的防护准备,穿戴好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等防护装备,然后搭乘专用医梯直达隔离病房层。诊疗结束后,医护人员通过病患电梯返回裙房,再次经过卫生通过区,进行严格的消毒和脱卸防护装备,确保安全后进入清洁区。转换为负压隔离病房的区域,巧妙利用原普通病房阳台作为患者通道,原病房层走道作为半污染区通道,形成标准的三区两通道模式。这种创新转换方式,大幅减少对原建筑墙体的改造,降低改造成本,缩短改造和响应时间,为疫情防控赢得宝贵时间。
三、项目意义与展望
山西省中医院东山院区这两个项目意义非凡。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通过“平疫结合”模式,完善了中医药应急救治体系。在疫情期间,它成为守护民众健康的坚固堡垒,利用中医药特色疗法,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聚焦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动理论、技术、方法和产品创新。科研人员在这里深入挖掘中医药理论精髓;开展临床试验,验证中医药的疗效;研发新的中医药产品,为患者带来更多选择。两个项目的建设,对提升山西省中医疫病防治水平,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有着关键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未来,随着项目的建成投入使用,将大大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助力山西省打造中医药强省地位,为全国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