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设计的适应性分析——以《山西师范大学数理与信息工程实验实训中心设计》为例
1、项目背景
学校搬迁至太原市以来,整体思路为利用旧校区扩建与改造,缺少可以服务于数理实验实训的设施,本项目的建设应适应老旧校区的现状,同时解决学校缺少实验实训环境和空间不足的困境,搭建专用实验实训教学平台,技能得到全面锻炼,使学生动手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实践能力逐步增强,培养更多理论与实践相匹配的实用型人才,为学生动手实操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2、项目概况
2.1 项目位置及建设规模
项目位于山西师范大学太原校区北区西北角空地,现为水泥硬化地面,用地近似正方形,场地较为开阔,地势平坦,场地周边校园基础配套设施基本齐全,总用地面积10239.89㎡。新建数理与信息工程实验实训中心用于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食科学院实验实训使用,可满足学校理学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的要求,创造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所需要的优质教学环境,总建筑面积为26716.29㎡。
2.2 设计基本原则
1)根据用地条件及周边现状,充分利用土地和空间,合理确定建筑物的体型和布局;
2)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同时,力求简洁大方、结构安全、造型美观、经济合理;
3)塑造建筑整体形象,积极协调场地周边环境,从建筑形体、色彩和造型上使其融为一体;
4)立足国情,注重国家绿色环保、节能减排、适用安全等方面新的设计要求。
3、总体构思及布局
项目用地南侧为图文综合教学楼,北侧为拟建学术交流中心,东北侧为主教学楼及行政楼,西侧为学校围墙。东北侧距主教学楼及行政楼27.53m,距西侧学校围墙16.7m,距南侧图文综合教学楼31.1m,距北侧拟建学术交流中心23.59m。
根据建设规模、用地条件及周边现状,总平面设计从校园整体规划出发,突出体现数理与信息工程实验实训中心与原校园布局的整体协调性,新建建筑整体规划布局与场地现状形态相呼应,呈“U”形布置,主入口位于场地东侧,正对校园道路,缩短交通流线。场地西侧围合独立、静怡、宽阔的内院广场,结合内部道路设置机动车位、非机动车位,围绕内院人流集散休闲广场及建筑周边道路硬化布置景观绿化。
在交通组织上,紧密结合校园原有道路,确保场地周边道路与东侧校园道路的顺畅衔接。建筑的主要出入口设置在东侧,便于师生快速到达;而次要出入口及疏散出入口的分散布置,则确保了紧急情况下人员疏散的顺畅与安全。
空间景观规划分为两个层次,建筑周边绿化、建筑内院绿化。充分利用地形布置绿地,种植各种常青乔木、灌木、花木和各种观赏性、趣味性、学习性的植物,使整个校园郁郁葱葱,充满生机。绿化设置上以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的本土植物为主,选用对人体无害且观赏价值高的植物,进行多层次立体绿化,改善环境,提高学习、生活质量。
4、建筑设计
4.1 平面功能
项目的建设主要为物理与信息、数学与计算机等学科提供课程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创业创新和各种设计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和运用到实际案例的能力。建筑南北向总长92.64m,东西向总长64.43m。地下两层,地上七层,总建筑面积26716.29㎡,(地上24857.90㎡,地下1858.39㎡),建筑总高度为30.2m,框架剪力墙结构。
地下二层平时为设备用房及储藏间,战时为甲类核6常6二等人员掩蔽部。
地下一层为隔震层。
地上部分主要功能为各类实验室、实验辅助用房等。
4.2 立面设计
建筑立面造型设计根据使用功能、周边环境,在整体处理上追求现代校园风格的塑造,通过有力的形体线条来展现校园公共建筑的表现力,将功能要求与外部表现形式充分有机结合,塑造校园建筑的形象。
立面设计采用了对称构图的手法,这一布局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性与视觉冲击力,呼应了校园内其他建筑的对称美学,营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整体氛围。富有韵律的阵列洞窗和横竖穿插的构架则赋予了建筑强烈的结构美感,展现出一种力与美的和谐统一。局部点缀的玻璃幕墙,使建筑与环境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建筑整体形象与南侧现有建筑形体及风格保持一致。
4.3 抗震设计
本项目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为重点设防类,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按照《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及其他相关抗震设防规定的要求,应按照重点设防类采用隔震技术,隔震支座采用铅芯橡胶支座(LRB)及普通橡胶支座(LNR),隔震支座直径采用800、900mm两种,保证在本区域设防地震时可以满足正常使用。
5 结语
项目的设计与周边环境及既有建筑相辅相成,协调统一。有助于学校发挥学科优势,提升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更快更好向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将极大地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为职业教育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引领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