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创想,成果绽放——公司第一届结构设计制作大赛成果展播(六)

为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论述走深走实,不断激发职工创新创效热情,激励职工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立足本职岗位积极投身公司高质量发展实践,公司于九月成功举办了第一届结构设计制作竞赛。各参赛队凭借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从理论层面精心构思设计方案,团队协作搭建实物模型各具特色,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近期,公司将集中推出第一届结构设计制作竞赛优秀成果展播系列,一起来领略参赛队的风采吧~ 

 

本期展播

优秀奖获得者(城市设计所)参赛队结构竞赛技术回顾
——结构竞逐梦,同行谱新篇

一、赛题分析

本次竞赛要求设计并制作一个悬挑结构模型,模型悬挑长度要求50cm以上。

设计重点为使用尽可能少的材料制作出一个轻质高强的结构模型,考虑到松木条的尺寸较小不易加工,节点连接要容易制作,保证节点强度。团队方案比选后选用三角形桁架结构形式,三角形桁架结构稳定、承载力强,能够有效地将受力均匀分布到各个节点,从而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BIM模型

二、设计思路

①受力分析:在平面,由两榀桁架分别施加荷载后,竖向力分解至两榀桁架所承担各自的分力。


①受力情况                                                                        ②稳定性情况

②稳定性:本方案的稳定性可以类比人字梯,假定竖向力F,分力F’,由图可知,夹角α越大,F一定,每榀桁架承担的分力变大,杆件内力变大,反过来说每榀桁架承载力一定,整体承载力变小,夹角α越小,考虑α为0°,压杆基本丧失面外稳定。

③理论计算  

1)、将桁架看成一个整体,求出支座反力;

2)、将竖向力分解至两榀桁架所在平面,由两榀桁架分别承担各自的分力,根据平面桁架受力分析求出各杆件内力与施加荷载的关系,求出各杆件承载力,反推施加荷载,根据由各杆件控制的最大施加荷载得到整体结构的承载力。

3)、为了减小斜腹杆的内力,设置了部分由棉线制成的单拉杆。

计算简图

三、模型制作

本次竞赛材料采用的是松木条,考虑到其尺寸较小不易加工,在各个节点连接时均参考采用榫卯结构,这种构件连接方式,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同时在压杆处缠绕棉线,起到类似箍筋的作用

模型节点

模型制作

模型成品

四、赛场加载

松木条材料强度和弹性模量参考《木结构设计标准》GB50005-2017表4.3.1-3 TC13A,理论分析模型最大承载力为5kg,变形较小,稳定性满足要求;现场加载二级加载未发生破坏,最大承载量为7.2kg。

现场加载

五、总结与回顾

竞赛过程中,我们共同探讨结构设计的奥秘,相互激励,认识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集思广益,克服重重困难,共同进步。这份经历不仅让我们收获了宝贵的友谊,更让我们在专业技能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评委团的点评和指导让我们受益匪浅,你们的专业见解和宝贵建议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回顾此次竞赛,我们不仅学习到了如何在有限的材料下完成并优化结构设计,将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相结合;同时使用了一些软件进行建模和计算,加深了对软件的使用。以后要多加强学习各种新型的软件,了解行业前沿的知识,充实自己。

展望未来,我们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始终保持对设计的热情,迎接更多的未知与挑战。结构竞逐梦,同行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