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创想,成果绽放——公司第一届结构设计制作大赛成果展播(一)
为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论述走深走实,不断激发职工创新创效热情,激励职工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立足本职岗位积极投身公司高质量发展实践,公司于九月成功举办了第一届结构设计制作竞赛。各参赛队凭借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从理论层面精心构思设计方案,团队协作搭建实物模型各具特色,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近期,公司将集中推出第一届结构设计制作竞赛优秀成果展播系列,一起来领略参赛队的风采吧~
本期展播
一等奖获得者(综合设计二、五所)参赛队结构竞赛技术回顾
——凌空之翼
一、理论分析
赛制任务是用木棒、棉线、胶水制作一个悬挑长度不少于50厘米的结构。通过仔细分析比赛题目和评分标准,确立了我们的目标——极致轻巧与稳固的悬挑结构。
我们采用MIDAS2023软件进行初步的三角柱桁架模型分析,逐步剔除效率较低的杆件。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模型进行内力和变形的分析,最终优化为效率与稳定性兼备的三角锥桁架模型。利用棉线抗拉强度高的特点,设置为主要的受拉构件。木棒为主要的受压杆件,腹杆控制受压杆件的侧向稳定性。
二、模型制作
1. 弦杆拼接:加强较为薄弱的节点区域,重要杆件对接连接处两侧补强,并用棉线缠绕,胶水固定。
2. 预拉力绳索:上弦木棒开槽作为绳的限位装置,将绳嵌入槽口内,张紧绳索。
3.支座固定:底座开槽,将杆件嵌入,并用胶水固定,作为支座杆件的约束,增加根部绳索,并施加预拉力,来控制根部杆件的变形。
三、加载和破坏分析
最终结构模型净重为88.8g(所有参赛模型中最轻),承载量为10.8kg,充分验证了设计理念的合理性与结构的稳定性。
破坏分析:模型支座竖杆根部先破坏,随后支座下弦杆破坏,经分析发现,模型支座竖杆被设计为轴心受压构件,但在实际模型制作中,杆件在支座连接处未能完全实现理论上的自由转动,导致该处杆件在实际受力时不仅承受轴向压力,还承受因转角约束而产生的弯矩。这种非预期的受力状态,使得原本设计为仅承受轴向压力的杆件,在复杂应力作用下强度失效,最终表现为杆件的弯曲破坏。
四、总结与展望
受比赛条件限制,无法获得所用材料的精确特性值,让我们感觉回到了结构的最本源,重新思考如何搭建合理的结构,发挥不同材料的优势,充分榨干材料的最后一丝潜力,创新的思想不断涌现。模型制作过程中,大量节点无法完全实现与计算假定完全相符,不断调整思路,重新计算,从实践与计算结合中找出最优解。比赛的经历让我们深感建筑产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站到更高的层次,从设计、建造、运营等全产业链进行全局思考,才能做出更优秀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