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空陆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建筑——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 2023-11-15
发布时间:2023-11-15
内容:
随着近些年新建、改扩建机场的规模越发庞大,同时伴随着社会交通、轨道交通、公交巴士、出租车、网约车等不同种类的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传统的航站楼车道边长度以及进出港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旅客及相关人员的送、接、蓄等基础功能。综合交通中心(GTC:Ground Transportation Center)作为机场综合交通的枢纽,功能上与航站楼紧密结合,有序组织各种交通换乘方式的综合类建筑,应运而生。
一、综合交通中心的建筑特性
1.航空服务主导
综合交通中心的根本功能是处理好航站楼进出港旅客与其他交通工具的衔接、换乘问题,以确保机场能够高效运行、旅客可以获得最好的交通体验。
所以在考虑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综合交通中心与航站楼的连接关系。考虑到建设年代、土地情况、基础设施的不同因素,现在主流的设置方式分别是一体式、前列式、共享式与衔接式。
2.垂直叠加、空间融合
综合交通中心的主要目的就是便捷、高效的组织、集散旅客,以最方便的流线和多样的选择为目标群体提供服务。其流线可分为外部流线与内部流线。外部流线包括高铁、轨道交通、公交、旅游客运大巴、机场大巴、出租车、网约车、社会车辆等;内部流线包括旅客流线、商业流线、后勤办公流线、垃圾流线等。
当机场的规模越建越大,进出机场的换乘方式往往就会变得愈发复杂,传统的平铺式交通中心的建设方式就难以满足需求。取而代之的是系统、立体、分层化的建设方式。即将功能与流线布置于不同的楼层之中,利用楼梯、直梯、扶梯、自动步道等交通方式将不同区域联系起来,达到快进快出、立体分流、有效衔接、组织有序的目的。
航站区陆侧交通与航站楼前道路组织示意图
来源:《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三版)——第7分册
3.功能设置多样化
随着空港业态的越来越丰富,不单是传统的交通串联功能,商业、餐饮、文化、娱乐、景观等元素也被越来越多地融入到综合交通中心的功能布局当中。同时,可以考虑将值机与托运行李等步骤前置化,以丰富的服务层次,打造高效、多样、愉悦的旅客体验。
二、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综合交通中心工程(GTC)
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综合交通中心(GTC)位于此次新建T3航站楼北侧,共计4层,其中地上2层,地下2层(含地铁站台层),主要楼层标高为-7.75m标高的轨交换乘大厅、0m标高的设备区域和商业区域、6.5m标高的航站楼换乘商业大厅和航站楼、停车楼联系通道、连桥。建筑面积合计约5万㎡。
综合交通换乘中心提出了垂直叠加,一体融合的概念,解决大量人流在枢纽内部的换乘问题以及航站楼与轨交地铁站、停车楼以及陆侧开发武宿村的连接问题,交通换乘中心内部预留航站楼值机功能,有效疏导人群,提供航站楼运营冗余度。
其中-13.77m标高为地下2层,为轨交站台层,考虑地铁 1、3号线以及R1线3条轨交线路。-7.75m标高主要轨交换乘大厅,东西两侧为轨交站厅付费区域,北侧为预留连接武宿村通道,南侧为预留值机区域、连接航站楼共同沟及行李通道。
0m标高为靠近外立面周边的机房设备区、停车楼公司办公区以及围绕中庭布置的商业区,0m设置后勤出入口可直接联系上层商业。
6.5m标高为主要的交通换乘层,南侧为连接航站楼6m的连接通道,旅客可由通道进入航站楼再上至13.5m出发大厅,航站楼到达旅客由6m行李提取厅平层联系至交通中心,可经由东西两侧连廊至P1-P4停车楼,也可经由中央换乘中庭下至 -7.75m进入地铁付费区域,在接近连廊处预留值机设施,与6m连廊共同为旅客进入航站楼提供便利,围绕交通换乘大厅设置商业区,并在中庭洞口上方设置鱼沼飞梁,营造出良好的交通中心商业氛围。
建筑内部设置有36部楼梯、16部电动扶梯、11部垂直电梯、2部自动步道,以满足不同出行方式的旅客对于交通换乘空间与流线的需要。